12class.jpg

王鹏 著

  ……

     其实,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清楚说明自我的策划哲学是什么。

     然而,不论文化、经济、资源背景如何,我所做的项目策划都是要去试着融合生活本身和人性本质。

     因此,任何项目策划不可太繁复。但就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与旅游策划本身的逻辑就是针对庞大市场和消费者,为了项目委托方而做的。就像我从来都不会知道,每一个文化与旅游项目策划过程会在哪一点终止,我总是试图把并非需要的东西剔除。最后,只能说我在寻找一个真实和准确的方式罢了,更多的是用“融合”与“移位“的方法进行。

     关于文化与旅游策划语言问题,对我来说,要去限定我的个人风格或概念是困难的事情。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只能是“角度巧妙”或“实现极简”。

     但事实上,在调研、表述、汇集、呈现和实施的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比项目看到的结果更为复杂和混乱。因为我对于每个项目过程(包括文案)都是非常的“洁癖”,并且对每个步骤都会提出质疑。整个过程一点也不轻巧,因为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标志着想法和严谨,但这些在最后的结果中是不会看得到。

     或许策划永远就是这样。要让结果最后看起来简单和巧妙,这需要策划人有高维认知、学术背景、方法经验和努力。

     而极简,那并不是我的最后兴趣所在。我从不认为我们的策划有什么风格。但就某种意义来说,我永远试着去与相关性接轨,努力地朝着某种综合体迈进,并试着找出每个方案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用“极简”来形容,但这个是因为经过反复思考和研判的事情,真与风格没有什么关系。

     ……。


学者专家

对《文化与旅游策划十二堂课》

的评论(选)


金元甫教授评论

王鹏的《文化与旅游策划十二堂课》让我眼前一亮。醒目的标题,通俗的语言,面向现实,问题导向,全书以前沿的视角,敏锐的眼光,犀利的评论,踏实的工作让我深感欣慰,我大力推荐这本教材。

在我看来,这本书官员需要,企业需要,从业者需要,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需要,所以我推荐。当然我也需要,拿回去好好学习。

王鹏这本书《元浦说文》有个选载。我选了书中的八篇做了推举。这八篇的题目是:《认知的觉醒》,《文旅与规划先行的误区》,《无正确的策划的规划后果》《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让非遗活在当下》,《盲目源于无知》,《当VR邂逅文化旅游》,最后一篇选了《最重要的还是讲好文化故事》。题目很醒目,但不是当今那种胡编乱造的标题党,可以看出确实是问题导向,面向现实的,这是我想说的特别重要的一点。

本书的题目也不错,《文化与旅游策划十二堂课》,简单明了,不花哨。现在王鹏把讲课中提到的文创现实中的问题做了梳理,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有更长久的效果。

王鹏做了很多调查,在亲身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很多案例。比如失败的案例,规划中的问题。从这样一些关涉到当下文创文化规划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以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来审视,批评——这是我一直以来所倡导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这是值得称道的。

另外,以课堂授课的形式类讲述,一般来讲总体上要有一定系统性。这本书最为一本教材或参考教材,对后来的学者、相关领域的人员,尤其对于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专业的的教师和学生是很实用的。即使做课外的阅读也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企业家也需要。企业家身在一线,有时候身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真面目。而且往往缺乏理论。那么,怎样才能够把企业的方向把准把稳,走在产业发展的前沿,看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看看这本书,也是有益的。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是我国独特的体制决定的。这个自上而下带来了统一性,带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比方说特色小镇,中央发出号召,全国上上下下旅游企业和政府全都上马了。带来的问题是匆忙上马,一哄而上,跟风模仿,全国到处都是特色小镇,其中失败的案例十有五六,失败的案例非常之多。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是检验策划和发展的一个试金石,如果市场不认可,你的设计就将带来人力物力资金的重大损失。一个袁家村成功了,现在有90多个袁家村出现了,现在只有少数可以勉强维持。创意者兴,模仿者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政府官员也要好好看看。为什么?我们体制总是自上而下推行,领导一句话发出来,大家都照着这个方向走。那我们把市场放在什么位置呢?虽然我们看到很多政府的官员也很关注市场,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体制之下,还是以上为上,尊上为上。所以我希望政府官员们也读读这个书,实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也是我推荐这个书的一个原因。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中,创意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而“创意”这两个字来自于艺术,来自于文化。最初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维生发开来,尊重灵感、尊重艺术家的那样一种勃发的创意热情,突发的一种精神上的创造,这个词就原发于此。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才进入到当下的发展中,才将创意与产业经济联系起来。王鹏不仅是批评家,也是艺术家。他的内心深处挚爱文化,是有情怀的,有诗的情怀。对于精神的追求内孕于心,常常弄点诗、墨,这些也受在书里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以认知维度的张扬促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文/范玉刚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众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越发显著,大众越来越注重精神心理的快乐和文化获得感,文化消费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行为。契合大众消费趋势的变化,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与资本助力下,早已走过摸索期、探索期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迈入新的周期。如何使文旅融合发展在实践探索上形成中国经验,成为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效内容供给,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破解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突破。一是从究“理”的角度,真正在理论上明白其中问题的症结点所在,建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范式,并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一是从典范案例的视角出发,以点带面在实践探索中寻求突破,在案例的解读中展示“道理”,纠偏发展中的误区,对发展中的困惑答疑辨正。王鹏先生的《文化与旅游策划十二堂课》无疑是从后者切入文旅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而且寻求到了一个极有创意和高智慧的突破点——认知的觉醒。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讲故事,讲好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这需要大策划、高创意能力,需要深刻理解文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者王鹏是文化产业投智专家,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原副所长。在该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策划经验,将重点放在“策划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这一理念上,即“认知的觉醒”,在我看来抓住了当下文旅融合发展中问题的症结点。说到底,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活法”和“说法”的统一;文化产业乃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主导方式,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一种“别称”,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文化本身;而旅游业就是为着某种趣味和价值感召而来,其核心就是文化价值。可见,文旅融合乃是一种内在本质上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种为着人的本质性生成的日常实践,就是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无论究“理”还是问“案”,都需要认知上的觉醒。在此意义上,该书的意义凸显,就是以大策划和高创意唤醒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管理者和运营者,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该书的出版有着多方面价值,必将为文化与旅游管理者和从业者在选择、判断和决策中提供诸多有益的启发。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序号:京ICP 备 17001406 号-1